北宋改革之君赵顼的西夏之殇
在北宋王朝的历史长卷中,宋神宗赵顼是一位值得铭记的君主。作为北宋第六位皇帝,这位勤勉的统治者以锐意改革闻名于世。他与名臣王安石携手推行新政,力图重振日渐衰微的北宋国运。
然而,这位励精图治的皇帝心中始终萦绕着一个挥之不去的隐痛——来自西北边境的威胁。西夏,这个与宋朝时战时和的邻国,虽然当时正处于表面上的和睦期,但这种和平的代价是宋朝每年要向西夏进贡七万两白银和十五万匹绢绸。
展开剩余59%这种屈辱的朝贡关系已经持续了数代皇帝,年轻的赵顼每每想起都感到痛心疾首。随着新政初见成效,国力有所增强,这位胸怀壮志的皇帝终于等来了雪耻的机会。
元丰四年(1081年),一个令人振奋的消息传到汴京:西夏国内政局动荡,女主当权,皇室内斗不休。赵顼认为时机已到,亲自部署五路大军直扑西夏重镇灵州。可惜这座城池地势险要,宋军苦战十八日却始终无法攻克,最终只能黯然撤军。
第二年,不甘失败的赵顼再次出兵。这次他任命徐禧为统帅,率军攻入西夏横山地区,剑指西夏都城兴庆府。徐禧判断这将是一场持久战,便命人在前线修筑了永乐城作为据点。有将领敏锐地指出:永乐城三面环山却缺乏水源,一旦被围将陷入绝境。可惜刚愎自用的徐禧不仅不听劝告,反而将这位将领调离前线。
果然,永乐城刚刚竣工,西夏就派出三十万大军将其团团围住,并切断了所有水源。被困城中的宋军将士在烈日下煎熬,整整十天滴水未进。绝望的士兵们丢下兵器,拼命用铁锹挖掘地下水源,却始终徒劳无功。
西夏军队并不急于进攻,只是耐心地围困。有将领建议趁夜突围,但优柔寡断的徐禧再次错失良机。第二十天,久违的雨水终于降临,但为时已晚——将士们早已虚弱不堪,连举刀的力气都没有了。
更可怕的是,这场大雨冲垮了仓促建造的城墙。西夏军队不费吹灰之力就攻入城内,二十余万宋军将士几乎全军覆没,仅有十余人侥幸逃生。当这些幸存者将惨状禀报给赵顼时,这位一向坚强的皇帝在朝堂上失声痛哭。他不仅为牺牲的将士哀恸,更为大宋不得不继续向西夏俯首称臣而悲愤不已。
这场惨败成为压垮赵顼的最后一根稻草。年仅三十八岁的皇帝带着未竟的强国之梦郁郁而终,而北宋王朝也从此走向了不可逆转的衰落之路。
(本文史料参考《宋史》等权威典籍)
发布于:天津市